行业新闻>浅谈物流的前世与今生(上)
浅谈物流的前世与今生(上)
发布时间:2016-09-29
浏览次数:
同在物流行业,谈起物流的前世今生,你又能聊上几句呢?下面就由鸿泰物流为大家盘点一下吧。
“物流”这个概念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物流活动却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从人类社会开始有产品交换行为开始就存在物流活动。人类对于物流的认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在人们头脑中的必然反映。因此,物流也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概念,它经历了从传统意义上的实物配送到今天的现代物流的转变过程。
一、 物流的前世故事
(一)烽火台
远古时期,战争频频,为了防止敌人入侵,我国建立烽火台,一旦发现敌情,若遇白天则燃烧掺有粪便的柴草,释放浓烟;若是夜里则燃烧加有硫磺和硝石的干柴,使火光通明,后方看见便知有战事发生,继而出兵相助烽火台,既是古代重要军事防御措施,也是古老但行之有效传递讯息的土电报。
西周时期周幽王,为了褒姒一笑,就点燃了烽火台,戏弄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了周幽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幽王烽火台戏诸侯”,刻画了烽火台强大的军情报警功能,诠释了烽火台作为信息传递媒介的重要作用。

(二)书同文,车同轨
众所周知,有人,便有路。路,除了人走路外,就是运物;除了把自己的物品两地之间运送,就是代人运物了。
战国时代(东周的后半时期),诸侯割据,“七雄”并争。各个国家的车轮距离并不相同,他国的车辆无法在本国行走,这是各国有意利用车辙来进行军事防御的有效措施。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实力空前强大。秦国不断侵占其他国家的土地,进一步扩张势力,随后发生了“秦灭六国之战”(六国指的是赵魏楚燕齐六国)。秦始皇灭诸侯,置郡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的封建统一国家。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第一件事就是“书同文,车同轨,修驰道”。秦始皇下令拆除各地关塞、堡垒,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还有一条是为了加强对匈奴的防御修筑的,从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全长1800余里。驰道宽50步,车轨宽6尺。道旁每隔三丈栽树一株。中间为皇帝御道,用明显标志标出,一般人不得行走。此外,还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五尺道,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攀越五岭的新道。通过拆除壁垒、修建驰道,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使我国今日长城以南、以西的地区,除青海、新疆之外,都包括在这庞大的交通网络内。秦朝制定车同轨法令,能够使全国各地的道路在几年之内压成宽度一样的硬地车道,不仅能够减少商品和旅客运输过程的成本,而且有利于帝国军队有能力带着物资快速到全国任何郡县。这对于调剂各地的经济、军事以及国计民生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也是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象征。

(三)陆路丝绸之路
汉武帝年间,商贩们从中原向西域运去大量的丝绸和药材,归来时又大量的玉石和当地特产。因运输玉石取此道为“玉石之路”。汉武帝在甘肃驿站设置“玉门关”,玉石到此便是进入国门了。至此,也开通了我国新疆与中原,东方与西方交流的运输通道。
随后,汉武帝派人通使两域,建立联通欧洲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专指的是丝绸贸易,但绝不仅限于丝绸的交换。珠玉、马匹、丝绸、茶叶、瓷器、米、麦、棉、布等都在贸易范围之内,这些货物在交通能达的区域内进行交流。
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所经过地方多数是沙漠、绿洲,也有山谷和盆地。条件异常艰苦,可谓是历经千辛万苦才开辟了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这条道路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至此,我国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张骞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唐宋时期,民间开始出现贩茶换马交易,开通了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到了明朝,贩运茶叶的数量达到了数千斤,马不能胜任,所以改用骆驼贩茶,茶和马均作为商品进行交易。此后,茶马古道的主要运输工具就变成了骆驼。
茶马古道为丝绸之路的拓展延伸作出了巨大贡献。那些在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上前赴后继的人,为新丝绸之路的开拓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四)海上丝绸之路
南宋开始,陆路丝绸之路被阻断,风沙开始将其掩埋。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郑和将国际贸易线从陆路转向海路,一方面是东南沿海的商人自发努力向南洋发展,另一方面是阿拉伯商人运用航海技术的东来。郑和船队所到达的东南亚、印度洋沿岸、东非诸国在历史上均是香料产地,因此,郑和远航扩大了香料朝贡贸易的品种,增加了海外香料流入国内的数量,促进了明代用香的普及。

大漠孤烟,落日黄沙,声声驼铃回响着丝路繁华。浩瀚蓝海,长风破浪,面面风帆张扬着梦想辉光……在遥遥两千年前,神秘的东方,竟然以一匹丝绸打通了陆上、海上两条孔道,连接起东方与西方,成就了古代东西方文明碰撞、交流之路。
(五)古代快递的发展历史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过华清宫》绝句,由杜牧所作,是用来抨击唐玄宗骄奢淫逸、昏庸无道的,大家一定能够从杨贵妃的故事中看出古代快递的端倪。古代的快递一共划分为三大类:驿站、民信局、镖局。
驿站,是专门为朝廷传递官府文书;为传递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提供途中食宿、更换马匹的场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虽长达3000多年,但留存的遗址、文物并不多。最著名的遗址当属明代的两处驿站。盂城驿是一处水马驿站在江苏高邮古城南门大街外,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鸡鸣山驿在河北怀来,是我国仅存的一座较完整的驿城。

到了唐朝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经商贸易的成形,社会上出现了为民间商人服务的“驿驴”。到了明朝,出现了专门为民间传递信息的民信局。民信局由私人经营,以谋利为目的,可提供上门收取信件、汇款,收费可以记账等便利。
驿站与民信局的出现仅仅是方便了朝廷和民间对于小物件的派送,对于民间的商业往来始终缺乏一个大件运输并有安全保障的机构。到清代年间,民间的需求催生了民营物流公司的产生,也就是我们在影视里面常看到的“镖局”。镖师鼻祖,是山西人张黑五,清乾隆年间,张黑五在北京前门外大街创立兴隆镖局。镖局的业务从为一般私家财物承接保送,到地方官上缴的饷银亦靠镖局运送,渐渐由于镖局同各地都有联系或设有分号,一些汇款业务也由镖局承当。后来,看家护院、保护银行等也来找镖局派人。业务涵盖范围越来越广,生意越做越大。

“物流”这个概念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物流活动却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从人类社会开始有产品交换行为开始就存在物流活动。人类对于物流的认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在人们头脑中的必然反映。因此,物流也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概念,它经历了从传统意义上的实物配送到今天的现代物流的转变过程。
一、 物流的前世故事
(一)烽火台
远古时期,战争频频,为了防止敌人入侵,我国建立烽火台,一旦发现敌情,若遇白天则燃烧掺有粪便的柴草,释放浓烟;若是夜里则燃烧加有硫磺和硝石的干柴,使火光通明,后方看见便知有战事发生,继而出兵相助烽火台,既是古代重要军事防御措施,也是古老但行之有效传递讯息的土电报。
西周时期周幽王,为了褒姒一笑,就点燃了烽火台,戏弄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了周幽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幽王烽火台戏诸侯”,刻画了烽火台强大的军情报警功能,诠释了烽火台作为信息传递媒介的重要作用。

(二)书同文,车同轨
众所周知,有人,便有路。路,除了人走路外,就是运物;除了把自己的物品两地之间运送,就是代人运物了。
战国时代(东周的后半时期),诸侯割据,“七雄”并争。各个国家的车轮距离并不相同,他国的车辆无法在本国行走,这是各国有意利用车辙来进行军事防御的有效措施。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实力空前强大。秦国不断侵占其他国家的土地,进一步扩张势力,随后发生了“秦灭六国之战”(六国指的是赵魏楚燕齐六国)。秦始皇灭诸侯,置郡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的封建统一国家。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第一件事就是“书同文,车同轨,修驰道”。秦始皇下令拆除各地关塞、堡垒,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还有一条是为了加强对匈奴的防御修筑的,从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全长1800余里。驰道宽50步,车轨宽6尺。道旁每隔三丈栽树一株。中间为皇帝御道,用明显标志标出,一般人不得行走。此外,还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五尺道,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攀越五岭的新道。通过拆除壁垒、修建驰道,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使我国今日长城以南、以西的地区,除青海、新疆之外,都包括在这庞大的交通网络内。秦朝制定车同轨法令,能够使全国各地的道路在几年之内压成宽度一样的硬地车道,不仅能够减少商品和旅客运输过程的成本,而且有利于帝国军队有能力带着物资快速到全国任何郡县。这对于调剂各地的经济、军事以及国计民生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也是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象征。

(三)陆路丝绸之路
汉武帝年间,商贩们从中原向西域运去大量的丝绸和药材,归来时又大量的玉石和当地特产。因运输玉石取此道为“玉石之路”。汉武帝在甘肃驿站设置“玉门关”,玉石到此便是进入国门了。至此,也开通了我国新疆与中原,东方与西方交流的运输通道。
随后,汉武帝派人通使两域,建立联通欧洲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专指的是丝绸贸易,但绝不仅限于丝绸的交换。珠玉、马匹、丝绸、茶叶、瓷器、米、麦、棉、布等都在贸易范围之内,这些货物在交通能达的区域内进行交流。
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所经过地方多数是沙漠、绿洲,也有山谷和盆地。条件异常艰苦,可谓是历经千辛万苦才开辟了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这条道路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至此,我国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张骞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唐宋时期,民间开始出现贩茶换马交易,开通了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到了明朝,贩运茶叶的数量达到了数千斤,马不能胜任,所以改用骆驼贩茶,茶和马均作为商品进行交易。此后,茶马古道的主要运输工具就变成了骆驼。
茶马古道为丝绸之路的拓展延伸作出了巨大贡献。那些在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上前赴后继的人,为新丝绸之路的开拓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四)海上丝绸之路
南宋开始,陆路丝绸之路被阻断,风沙开始将其掩埋。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郑和将国际贸易线从陆路转向海路,一方面是东南沿海的商人自发努力向南洋发展,另一方面是阿拉伯商人运用航海技术的东来。郑和船队所到达的东南亚、印度洋沿岸、东非诸国在历史上均是香料产地,因此,郑和远航扩大了香料朝贡贸易的品种,增加了海外香料流入国内的数量,促进了明代用香的普及。

大漠孤烟,落日黄沙,声声驼铃回响着丝路繁华。浩瀚蓝海,长风破浪,面面风帆张扬着梦想辉光……在遥遥两千年前,神秘的东方,竟然以一匹丝绸打通了陆上、海上两条孔道,连接起东方与西方,成就了古代东西方文明碰撞、交流之路。
(五)古代快递的发展历史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过华清宫》绝句,由杜牧所作,是用来抨击唐玄宗骄奢淫逸、昏庸无道的,大家一定能够从杨贵妃的故事中看出古代快递的端倪。古代的快递一共划分为三大类:驿站、民信局、镖局。
驿站,是专门为朝廷传递官府文书;为传递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提供途中食宿、更换马匹的场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虽长达3000多年,但留存的遗址、文物并不多。最著名的遗址当属明代的两处驿站。盂城驿是一处水马驿站在江苏高邮古城南门大街外,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鸡鸣山驿在河北怀来,是我国仅存的一座较完整的驿城。

到了唐朝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经商贸易的成形,社会上出现了为民间商人服务的“驿驴”。到了明朝,出现了专门为民间传递信息的民信局。民信局由私人经营,以谋利为目的,可提供上门收取信件、汇款,收费可以记账等便利。
驿站与民信局的出现仅仅是方便了朝廷和民间对于小物件的派送,对于民间的商业往来始终缺乏一个大件运输并有安全保障的机构。到清代年间,民间的需求催生了民营物流公司的产生,也就是我们在影视里面常看到的“镖局”。镖师鼻祖,是山西人张黑五,清乾隆年间,张黑五在北京前门外大街创立兴隆镖局。镖局的业务从为一般私家财物承接保送,到地方官上缴的饷银亦靠镖局运送,渐渐由于镖局同各地都有联系或设有分号,一些汇款业务也由镖局承当。后来,看家护院、保护银行等也来找镖局派人。业务涵盖范围越来越广,生意越做越大。
